
內容大綱
起初的永續 —— 延續家族企業的信念與價值
如果要說祥成的永續故事,我想應該從1966年開始說起。
那是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,爺爺邱烏硈先生在市場裡憑著做學徒的腳步,一步步打下基礎,接下當時準備易主的祥成行。就這樣,開啟了家族企業的篇章,也寫下南台灣最大中油經銷商的起點。公司從高雄鹽埕起家,歷經五福路、再到現在的九如路,每次搬遷都不只是空間的轉換,更承載著一段段人與地的連結。
長輩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:「給客人最好的油,實實在在做生意。」這句話是我們的根,無論產業環境如何更動,它始終穩穩地在那裡,提醒我們初心。而我和哥哥在2019年正式接下這份責任,成為第三代的接班人,站上這個從小就熟悉的場域,卻也重新學著用經營者的視角認識它。
起初,內心有很多不確定和懷疑。直到我們看見,那些從小耳濡目染的場景——長輩對同仁的關懷、對家庭的投入——其實早已成為我們經營價值觀的底色。所謂的永續,或許從來不是一個策略性的名詞,而是一種自然延續的存在方式,它早就在我們的血脈裡。

祥成是家 —— 以「人」的關懷為經營核心
對我們來說,祥成一直不只是公司,更是一個家的延伸。
小時候在辦公室裡玩捉迷藏、跟同仁們打招呼的記憶,和在飯桌上聽大人們談公事的日常,形塑了我們對「工作場域」的最初理解。當我們真的成為經營者,才真正明白,所謂接班,不只是承接一間公司而已,而是要把這些細緻、無形、難以量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承接下來。
所以在接手後,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每一位同仁面談,聽他們說自己工作的感受與期待。希望未來的祥成,不只是「發薪水的地方」,更是一個讓人找到成就感與歸屬感的所在。
直面傳統石化產業的挑戰 —— 以「利他」成就「利己」的轉型契機
我們經常在想,祥成未來應該長成什麼模樣?傳統產業的基底是一種穩定,但在這個ESG浪潮席捲的當代,石化相關產業常常背負著「嫌惡設施」的標籤。
我們知道,改變產業鏈不可能一蹴可幾,但我們能選擇從自己開始。於是我們開始接觸B型企業(B Corp)社群,從一次次交流裡汲取靈感,逐步將祥成內在的文化價值向外釋出。
我們相信,若能「以利他為出發點」,就能帶動真正長遠的利己。這樣的信念成為祥成轉型的支點,也讓我們更篤定:企業的價值不只存在於利潤,更在於它如何與世界共處。
由內而外,推動企業永續發展策略
這幾年,我們做了很多事,也慢慢理清方向。從內部做起,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節奏。
更新CIS、辦公空間翻新、設計生態循環池……這些硬體上的改變,是為了讓同仁更安心、更有歸屬地工作。而軟性的部分,像是推動永續文化、成立永續部門、策劃各種活動,例如 CP值(Caring is Power. Caring makes Points.)、每月蔬食日、人物側寫與祥成學習日,這些都是我們對「關懷」一詞的具體詮釋。
2024年,我們導入全新ERP系統,朝無紙化與高效率前進;同年也啟動溫室氣體盤查,並在2025年取得ISO14064-1認證,成為第一家取得此項認證的中油油品經銷商。我們知道這還只是開始,但這一步,已經讓我們能夠用更有系統的方式回應環境議題,也讓每一位祥成人看見自己在改變裡的位置。
未來的挑戰
接班至今已超過兩千個日子,我們的轉型也邁入下一階段。下一步,我們希望把理念變成更具體的營運模式。
包括持續推動碳中和行動、優化人資制度、導入循環經濟、進行倉儲改建,以及深化與B型社群的合作。這些目標,對我們來說,不只是「要做什麼」,更是「想怎麼做」,是回應未來的態度,也是對過去的承諾。
我們很小,但很重要
2023年的秋天,我們舉辦了第一次永續共識營。許多小事在那個場域裡被說出來:「我掃地時會順便掃隔壁騎樓」、「我送貨時會撿起地上的鐵釘」。這些話或許微不足道,卻最能體現祥成的樣子,也讓夥伴們看見自身影響力。
2025年西子灣的第二次共識營,我們進一步明白,真正的關懷不是改變他人,而是成為他人身後堅實的支援。透過傾聽與理解,在彼此陪伴中。從倉運司機對收貨人員的問候、到業務對採購端的換位思考; 從行政人員對同事需求的傾聽,到主管對團隊的陪伴,真正將關愛轉化為日常行動。
祥成在乎、也關心那些重要的小事,以及背後的每一個人——那是我們相信的文化,也是這家公司與這群人共同打造出的信念。就像我們常說的——「我們很小,但我們很重要。」不只是因為我們賣的是潤滑油,更因為我們始終相信:善的循環,會從人開始,最後流向世界。